感染一種被稱為“同性戀螺桿菌”的致病菌,會使脂肪更容易在血管細胞內蓄積,加速動脈硬化。如果能夠進一步弄清這種細菌的作用,就有望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與年齡、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相關。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吸收侵入血管內壁的氧化*并大量蓄積,就會引發動脈硬化。*蓄積在血管內壁,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還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和中風等。
近年有研究人員提出,細菌和病毒感染也是動脈硬化的病因之一,此前一些研究成果也顯示,人類的動脈硬化病灶內有同性戀螺桿菌感染。日本的這個研究小組利用患有動脈硬化癥的實驗鼠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感染同性戀螺桿菌之后,血管內的*蓄積會加速,8周后,堆積的*相當于未感染該菌的實驗鼠近2倍,這表明感染同性戀螺桿菌會加劇動脈硬化。
研究小組利用培養的巨噬細胞進行實驗發現,在感染同性戀螺桿菌的細胞內,將*吸收到內部的蛋白質增加,而將*排除到外部的蛋白質則減少,從而弄清了*蓄積增加的原因。
同性戀螺桿菌是幽門螺桿菌的“近親”,1984年發現它感染人后會引起發燒、腹瀉等癥狀,但對其感染途徑和致病性仍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研究小組zui近成功開發出了以高靈敏度檢測和診斷同性戀螺桿菌的方法,確認了健康人也會攜帶這種病菌。今后,這一研究小組準備繼續深入研究人類感染同性戀螺桿菌與動脈硬化癥的關系,這將有助于開發新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