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原有條款已不足以滿足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需要,因此修訂《環保法》呼聲高漲。近日備受關注的環保法修正案(草案)第二次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針對草案二稿,人們看到了亮點,指出了質疑,也充滿了新期待。如何使環保法長出“牙齒”來遏制破壞環境的行為,成為討論的一大熱點。但是,還有一些以環保之名、行破壞之實的“偽環保”現象往往被忽視。環保法長出“牙齒”前應該先擦亮“眼睛”。
拿濕地保護來說。據東莞環保介紹濕地公園是目前濕地保護工作的一個主要形式,這種具有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的新型公園也受到了人們歡迎。然而,不少環保人士認為,有些濕地公園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們認為,只見公園不見濕地已經成為當下濕地保護的一大弊端。不少濕地公園的負責人將大量資金用于修建旅游設施,對保護、科研的卻投入很少。筆者曾親見京郊一濕地公園花大錢修建“生態停車場”,以滿足北京市民的周末觀光需要。來的游客多了,環保人士卻少了。有鳥類保護志愿者說,近年來地面硬化了,游客也熙熙攘攘,致使一些候鳥不去那歇腳了。
還有令人關注的秸稈焚燒。由于秸稈回收價格太低,農民拉去賣秸稈費時費力不說,還倒貼油錢。同時,在農村勞動力流失的情況下,搶種搶收更顯時間緊迫。這樣,焚燒秸稈便成了現實可行的選擇。對此,不少地方政府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簡單地一罰了之。因而不少地區年年罰卻年年燒,地方政府環保沒有做到,卻賺了不少的“外快”。
種種“偽環保”往往難以被人注意,因為“偽環保”往往處于環境保護與破壞的中間灰色地帶。從短期來看,他們的確是為保護環境大費周折,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些辛苦不但無助于生態環境保護,卻成了破壞環境的另類表現。這里面既有人們的認識問題,也有對利益的沖動。環保法修正過程中既要長出“牙齒”,咬住地方部門的利益沖動,又要擦亮“眼睛”,識別什么是偽環保,什么是真破壞。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夢。
搜索關鍵詞:東莞環保工程 東莞廢氣治理 東莞噪音治理 東莞粉塵治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