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報道:科幻小說告訴我們,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網路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還可以被人為操縱。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心理學家一直在嘗試證明真正的記憶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容易改變,甚至虛構,以說明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司法系統中所采用的目擊者證詞的不可靠性。
7月26日Science雜志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大腦中構建虛假記憶的作用機制,證明操控小鼠海馬區中的一組特定神經元,就能引起動物形成錯誤的足底電擊(foot schock)恐懼記憶。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Susumu Tonegawa,他當年獲獎的原因是其在免疫系統抗體多態性的遺傳學機制方面的成就,之后Tonegawa轉行研究記憶的分子及細胞機制,創建了的麻省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來自波士頓大學的神經科學家Howard Eichenbaum(未參與該項研究)表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驚訝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析虛假記憶形成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
在之前的研究中,Tonegawa教授曾發現在海馬區(編碼空間和情節記憶的大腦區域)的特殊神經細胞中,會出現某些記憶殘留,研究人員利用光敏感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2,標記一種稱之為顆粒細胞(granule cells)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存在于小鼠海馬齒狀回中,負責儲存動物的恐懼記憶。這樣研究人員就能利用光開啟動物的記憶,引發動物持續產生恐懼反應。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光遺傳學技術,轉移不同情況下的恐懼記憶,他們首先將小鼠放置在*個環境中((Box A),追蹤儲存記憶的地方,然后,他們將小鼠轉移到第二環境((Box B)中并對其進行一次電擊,同時光刺激小鼠,激活其在*個環境中的記憶,zui后再將小鼠放回到*個環境中。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向小鼠大腦投射光信號的時候,小鼠就會產生恐懼應答,盡管此處并沒有發生過電極。由此小鼠被“植入”了虛假記憶。研究人員還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他們發現一旦觸發小鼠的虛假記憶,位于海馬區下游的一個稱為杏仁核的大腦區域(形成恐懼反應*的區域),就會產生與真實記憶誘導相同的持續蛋白表達,Tonegawa指出,這樣的結果表明,這些虛假記憶對于小鼠來說是“真實的”。
(生物通:張迪)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