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是我省較常見的棉花害蟲之—,但過多使用化學農藥又會造成環境污染。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獲悉,該所專家巧妙地提取非洲毒蝎子身土的毒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制成了生物農藥——“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可使棉鈴蟲的死亡時間縮短至2天以內。
據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員孫修煉介紹,“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屬于轉基因病毒。早在這種轉基因病毒誕生前,他就曾研制出一種相當于初級的轉基因抗棉鈴蟲病毒,但使用了該病毒后,棉鈴
蟲的死亡時間較長:約需3—5天,其間棉鈴蟲仍會對棉花產生一定危害。
2004年,孫修煉將非洲毒蝎子身上*的毒素——蝎毒的基因提取后,重組到抗棉鈴蟲病毒中,研制出了*生物農藥——“重組抗棉鈴蟲病毒”。這種重組后的轉基因病毒噴到棉鈴蟲身上后,蟲子就像被麻醉了一樣,立即從棉樹上跌落,不出2天就會死亡。
在研制出這一生物農藥后,專家們又花了4年時間,經過實驗室、5畝以下的中間實驗地和45畝以下半封閉實驗地進行環境釋放實驗等,證實“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對于棉鈴蟲的天敵、環境以及水體等均是安全的,同時還研究出了一套針對轉基因病毒的安全性評估的技術指南。日前,這項研究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