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發生器深井水消毒設備辦事處
二氧化氯化學分子式ClO2,外觀和味道酷似lv氣,為橙黃色、黃綠色氣體,比空氣重,分子外層有19個電子【1】,外層鍵域存在著一個未成對的活潑性自由電子。與lv氣作用機理不同,二氧化氯在水中不水解,pH6~9范圍內,二氧化氯在水中以溶解氣體形式存在,持久穩定;它使水體中微生物蛋白質中氨基酸氧化分解,導致氨基酸鏈斷裂,蛋白質失去功能,從而使微生物死亡,所以它的作用即不是蛋白變性的作用,也不是氯化作用,而是強大氧化作用!二氧化氯消除廢水中的大腸桿菌和氯同樣有效,在殺滅二次污染水體中常見病毒方面效果則優于氯??梢姡趸认緞┍嚷葴缁?,特別是對病原微生物中病毒和原生動物,有明顯優勢。
1.二氧化氯用于控制三鹵甲烷
三鹵甲烷(THMs),1974年被首先觀察到,之后確定其為致癌物。1983年EPA提出二氧化氯可以作為控制THMs有效的手段。二氧化氯不同于氯,與THMs的物反應不同,二氧化氯在預防或大大降低THMs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可見,二氧化氯與THM物反應,使它們失去反應能力或無法形成THM。這就意味著用二氧化氯進行預處理,隨后再使用lv氣處理時能有效防止THM的生成。這一發現,可作為使THM產物少化的水處理實踐的基礎。
2. 二氧化氯用于對味及嗅的控制
二氧化氯在破壞*、藻類、硫化物、鐵及錳雜質方面遠優于lv氣。為此,它一直用于市政供水中控制味道和氣味。二氧化氯工業上開始使用,是1944年在美國尼亞加拉水廠,用于控制*帶來異臭異味的。
3. 二氧化氯用于對藻類的控制
研究表明,在近似處理費用下,二氧化氯比硫酸銅滅藻效果更有效。二氧化氯可以攻擊葉綠素中的吡咯環,使環開裂,促使葉綠素失活。對于藻類控制,在晚上實施效果非常好(防止陽光分解二氧化氯)。據報道,1mg/L 的劑量即可控制藻類生長。
4. 二氧化氯用于對錳、鐵的控制
鐵、錳超標會使水有顏色、渾濁、著色以及口感不佳。
水中存在錳離子,使水變黑,雖lv氣能用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反應很慢,以至于加入24h(小時)后,錳離子仍舊存在于水中,并且去除率僅為25%。
二氧化氯能夠把二價錳氧化成四價錳,使之形成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錳,即:
2ClO2+5Mn2++6H2O→5MnO2+12H++2 Cl-
二氧化錳可過濾除掉。二氧化氯對錳的去除率達69~81%。
水中鐵會促進鐵細菌生長。二氧化氯可迅速將Fe2+氧化為Fe3+,形成Fe(OH)3沉淀濾除,去除率達79~95%。二氧化氯還可氧化有機結合的鐵而氯不能。
二氧化氯已經成為上*的氯系消毒劑理想的更新換代產品。
北極星環保網訊:現代污水處理技術在經歷了100年的發展之后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未來污水處理發展的方向將朝著緊湊性、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其中好氧顆粒污泥將向著連續流的方向發展,在實際應用中將會更加注重絮體與顆粒污泥之間的平衡;碳轉向是今后污水處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主流短程脫氮技術的發展愈加深入,未來的突破可能在微生物方面的認識進展;生物膜技術的認識和應用將會更加深入,MABR技術*的特點使得供氧效率得到*提高。在上述工藝發展過程中,ICA的應用將更加普及,基于數據調諧的模型應用將顯現出強大的力量。
1污水處理工藝發展的歷史回顧
1.1污水處理工藝的發展
1914年,英國人Ardern、Lockett發明了活性污泥工藝,這一事件成為了現代污水發展的起點和重要的標志性事件。自那以后,活性污泥工藝成為污水處理的主流處理技術,圍繞著活性污泥工藝,污水處理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技術格局。
活性污泥工藝在經歷了早期的權問題之后迎來了技術的*繁榮,主要體現在基本理論的完善和各種變形工藝的出現,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生物脫氮除磷技術(BNR)成為活性污泥工藝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當今污水處理技術的主要局面,同時生物膜工藝獲得再次發展機會,IFAS、MBBR及BAF等工藝由于其在緊湊性方面的優勢在升級改造方面獲得了一定的優勢。另外在20世紀末,一些創新性的工藝如厭氧氨氧化、好氧顆粒污泥技術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如圖1所示。
污水處理技術
在活性污泥工藝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之后,污水處理技術的大廈已經相當完善,目前的污水處理工藝在傳統水質方面已經不是問題,北美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極限可以達到TN<3mg/L、TP<0.1mg/L。荷蘭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在條件適應的情況下活性污泥工藝的技術極限可以達到TN<2.2mg/L、TP<0.15mg/L。
1.2污水處理理念的轉變
進入21世紀后,污水處理領域內出現了重大的理念變革,污水已經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廢物,而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污水處理也正由過去的以衛生文明與環境保護為目標向著資源回收的方向發展。
這一點無論從荷蘭提出的NEWs理念,即未來污水處理廠將是營養物、能源與再生水的制造工廠,還是美國水環境聯盟正式摒棄污水處理廠之稱,轉而統稱為水資源廠,亦或是新加坡倡導的將Wastewater(污水)改稱為Usedwater(舊水),無不印證著在世界范圍內污水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已經深入人心。伴隨著理念的變革,污水處理工藝在技術的緊湊性、可持續性、適應性方面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
2未來污水處理工藝發展的方向
當前城市污水處理的主流技術是生物處理技術,生物處理技術如何在未來發展實際上反映了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的污水處理工藝發展方向。本文僅對未來20年內的污水處理技術發展做一些分析和判斷。
2.1好氧顆粒污泥技術
2.1.1歷史與現實中的現象
活性污泥工藝的出現與發展實際上是采用各種方法選擇微生物的過程。1914年,Ardern和Lockett將曝氣后沉淀下的污泥留了下來,將不易沉降的微生物“淘洗”出去,采用這種序批式的方式,他們觀察到了顆粒污泥的現象。
1972年,JamesBarnard在接觸穩定的試驗裝置中也注意到了顆粒污泥的現象,當時他用初沉池的出水進入到反應器中,接觸時間15min,排泥只從表面排泥,接觸區的污泥濃度22000mg/L,Barnard觀察到了明顯的污泥顆粒,“像粗砂一樣”,當時的污泥負荷非常高。
二氧化氯發生器深井水消毒設備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