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明基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主營產品: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加藥裝置,一體化提升泵站,壓濾機,厭氧反應器,二氧化氯發生器 |

公司信息
參考價 | 面議 |
- 型號
- 品牌 明基環保
- 廠商性質 生產商
- 所在地 濰坊市
衛輝市UASB厭氧反應器
UASB的啟動
1、污泥的馴化
UASB設備啟動的難點是獲得大量沉降性能良好的厭氧顆粒污泥。辦法加以馴化,一般需要3-6個月,如果靠設備自身積累,投產期長可長達1-2年。實踐表明,投加少量的載體,利于厭氧菌的附著,促進初期顆粒污泥的形成;比重大的絮狀污泥比輕的易于顆粒化;比甲烷活性高的厭氧污泥可縮短啟動期。
2、啟動操作要點
(1)一次投加足夠量的接種污泥;
(2)啟動初期從污泥床流出的污泥可以不予回流,以使別輕的和細碎污泥跟懸浮物連續地從污泥床出體外,使較重的活性污泥在床內積累,并促進其增殖逐步達到顆粒化;
(3)啟動開始廢水COD濃度較低時,未必就能讓污泥顆粒化速度加快;
(4)初污泥負荷率一般在0.1-0.2kgCOD/kgTSS.d左右比較合適;
(5)污水中原來存在的和厭氧分解出來的多種揮發酸未能效分解之前,不應隨意提高機容積負荷,這需要跟蹤觀察和水樣化驗;
(6)可降解的COD去除率達到70-80%左右時,可以逐步增加機容積負荷率;
(7)為促進污泥顆粒化,反應區內的小空塔速度不可低于1m/d,采用較高的表面水力負荷利于小顆粒污泥與污泥絮凝分開,使小顆粒污泥凝并為大顆粒。
衛輝市UASB厭氧反應器
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調試計劃:
1、 UASB反應器的反應原理 UASB反應器可分為兩個區域,反應區和、液、固三相分離區。在反應區下部,是由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顆粒污泥或絮狀污泥),形成厭氧污泥床。當廢水由反應器底部進入反應器后,由于水的向上流動和產生的大量體上升形成了良好的自然攪拌,并使一部分污泥在反應區的污泥床上方形成相對稀薄的污泥懸浮層。懸浮液進入分離區后,體入集室被分離,含懸浮液的廢水進入分離區的沉降室,由于體已被分離,在沉降室擾動很小,污泥在此沉降,由斜面返回反應區。 2、 UASB反應器的三個重要前提: 2.1反應器內形成沉淀性能良好的顆粒污泥或絮狀污泥。 2.2由于產和進水的均勻分布所形成的良好的自然攪拌。 2.3的三相分離器使沉淀性能良好污泥能保留在反應區內。
3、 UASB反應器啟動的四個階段: 3.1*階段:啟動前的準備: UASB投入前必須進行充分實驗和密性實驗,充分實驗要求漏水現象。密性實驗要求池內加壓到350mm水柱,穩定15分鐘后,壓力降小于10mm水柱。而且在厭氧污泥培養和馴化之前使用氮吹掃。 3.2二階段:UASB啟動初始階段: 3.2.1選用接種污泥: a選用顆粒污泥或污水污泥消化池的消化污泥接種。 b選用同類廢水同一溫度范圍的(中溫污泥)種污泥。 c添加部分顆粒污泥或破碎的顆粒污泥,也可提高顆粒化過程 d也可以從市政下水道及污水集積處等處于厭氧環境下的淤污泥。甚至還可以使用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剩余污泥進行轉性培養,但培養時間相當長。 e牛糞和各類糞肥也可以用于接種污泥,但各類污泥中均不應當太多的砂子。 3.2.2接種污泥的方法:接種污泥量、接種污泥的濃度 a方法:將含固80%的接種污泥加水攪拌后,用污泥泵均勻的輸入到UASB反應池各布泥點 b接種污泥量:接種污泥量為UASB反應器的效容積的30%到50%,少15%,一般為30%。接種污泥的填充量不過UASB反應器的效容積的60%。 c接種污泥的濃度:初啟動時,稠型污泥的接種量為20到30kg VSS/m3,濃度小于40 kg TSS/m3的稀消化污泥接種量可以略小些。 3.2.3接種污泥時的水質: a配制低濃度的廢水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但濃度也應當足夠維持良好的細菌生長條件,因此,初始配水低COD濃度為1000毫克/升,然后逐步提高機負荷直到可降解的COD去除率達到80%為止。 b當進水COD濃時,可采用出水循環或稀釋水進水,出水循環回流比為30到50%,調節到適宜的COD濃度值。
工藝中的兩級與兩相
*,不同的水質決定不同的工藝。產甲烷是厭氧去除水中機物的關鍵因素,兩級和兩相的差別也就在*個厭氧反應器是否產甲烷上;如果*個產甲烷,二個機負荷勢必要小很多,這是問題的關鍵。
一般來說,兩級厭氧適應的水質是較高濃度的廢水,它的生化性并不很差,*級通過沉降和發酵產降低二級的負荷。兩相厭氧,一是主要針對難生化降解廢水,靠*相改善生化性,二是針對硫酸鹽廢水,靠*相進行硫酸鹽還原,然后去除硫化物再進二相產甲烷,三是針對易酸化廢水易波動廢水,放在前面*酸化掉以穩定pH。
如酒精項目常用兩級,那些幾以上的,如果生化性不差并且水量不小,個人建議也用兩級,但是控制其實并不簡單,尤其是*級在高濃度、高VFA下。生化性較差用兩相的就很多了,其實生化性不差的也常常用兩相。
的工藝是用水解酸化+氧化(處理COD較低的廢水),的是UASB+氧化(一相厭氧,處理COD高的廢水),的是水解酸化+UASB+氧化(就相當于兩相厭氧);對此分析如下:
1)水解+好氧工藝,處理的廢水濃度確實常見的要低一些,因為水解并不能提供較力的COD消解能力,當然這個工藝相比較直接好氧而言,更多的可以用在進水COD1k-2k之間的項目,這種水質進厭氧節約的曝能耗和提升水用的動力能耗差不多,厭氧降解程度上優點也不明顯,但是直接進好氧濃度又偏高。因此常搞出水解+好氧,利用水解過程微量講解和吸附去除COD來減少好氧的負擔。當然這是在不討論改善生化性方面的前提下。
2)假如水解酸化+UASB+氧化就相當于兩相厭氧,文章說“厭氧發酵產生沼過程可分為水解階段、酸化階段、乙酸化階段和甲烷階段等四個階段。水解池(水解池進行的就是水解酸化反應吧)是把反應控制在二階段完成之前,不進入三階段。”
那么水解酸化產生的應該是機酸吧,那乙酸化階段在哪發生的?兩相厭氧的產酸相產的酸?它的乙酸化階段又是在哪發生的呢?
產乙酸這個詞和產乙酸階段是應該分開的,因為在產酸階段就會產生一部分乙酸了但并不一定作為過程的主體,這要看廢水的機物組成。產乙酸階段,這里面包含了兩類反應,一是更長碳鏈的VFA以及乳酸、丙酮酸和醇類等分解產生乙酸,二是同型產乙酸菌,利用CO2和H2的機組合進行產乙酸。兩相的水解酸化過程中產生的機酸,可能是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乳酸中的任一種,也可能是未完降解的長鏈脂肪酸。
個人認為在實際工程中,兩相的分界線并不*分明,水解酸化相先后延伸至產乙酸甚至少量產甲烷都是經常遇見的。至于產甲烷相,它就沒不含水解酸化這兩個過程的時候,產甲烷相四個過程都會存在,只不過前兩個過程被之前的相分擔了一部分。乙酸化發生在哪里,這個過程應該大部分在后一相,兩相的定義并不是“水解酸化階段+乙酸化產甲烷階段”,只要在流程上將其主體分開即可叫做兩相,至于分界線模糊,沒關系。
基于水解和酸化兩個過程法分開的事實,三相取決于產乙酸和產甲烷是否可以分開。
對于三相分離器的工作原理大致可表述為:液固三相在體擾動和液體升流的下從下方進入三相分離器;污泥(固)撞擊在三相分離器上,上面吸附的沼泡釋放出來;沼體被三角形集罩收集;脫離體的泥水(固液相)穿過三相分離器集罩之間的縫隙,到達沉淀區;污泥(固)在沒體擾動的條件下沉淀,落回三相分離器下方。核心是體被收集和污泥沉淀。
厭氧生物反應器的
(1)氧化還原電位:利用測定氧化還原電位的方法判定厭氧反應器內的多個氧化還原組分系統是否平衡狀態,雖然這種方法可靠性較差,但由于氧化還原電位測定簡單,和其他監測指標結合起來,一定的指導意義。
(2)丙酸鹽和乙酸鹽濃度比:如果厭氧反應器機負荷過正常范圍,在其他參數發生變化之前,丙酸鹽和乙酸鹽濃度之比會立即升高。因此可以將丙酸鹽和乙酸鹽濃度之比作為厭氧反應器負荷引起異常的靈敏而可靠的指標。
(3)揮發性酸VFA:揮發性酸的異常升高是厭氧反應器中產甲烷菌代謝受到抑制的較效指標。
(4):是降解芳香組氨基酸和木質素等大分子機物產生的中間產物,當處理含這類污染物的污水時,厭氧處理出水中含量是比揮發性酸更為敏感的反映厭氧反應器狀態的指標。
(5)甲硫醇:甲硫醇味獨,即使含很低,人們也能憑嗅覺感覺出來。甲硫醇含量突然增加(味突然出現或加大)往往表明進水中氯代烴類毒物質含量突然增加。
(6)一氧化碳CO: CO的產生與甲烷的產生密切相關,CO難溶于水,可以實現在線監測。相中CO的含量和液相中乙酸鹽的濃度良好的相關性,CO的含量變化與重金屬和由機毒性所引起的抑制也關系。
明基設備有限公司多年來一直堅持“客戶*”的經營理念,用心做事,保護環境。在此,我們鄭重承諾:1、工程竣工后我方對用戶的操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包含污水處理系統工作原理、工藝流程、日常操作規程、常見故障查等2、污水處理工程竣工后我方為設備正常提供一年期3、在期內,在污水處理站操作管理人員不能除故障情況下,在接到用戶故障通知后,我會在2小時內給出應急方案,省內24小時(省外48小時)內人員抵達現場對故障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