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醫療廢水的現狀及處理工藝流程
閱讀:1201 發布時間:2020-6-2醫院的污水除一般生活污水外,還含有各種病菌和病原體。因此,必須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特別是傳染病病房排出來的污水,須經消毒后才可排放。面對來勢洶洶的*感染的肺炎疫情,如何防止*通過醫療污水傳播擴散,已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構成。該項技術集中收集氣體并進行消毒處理,對醫療廢水采用“紫外光+次氯酸鈉智能投加”雙重消毒,有效防止醫療廢水成為病毒傳播的載體。
醫療廢水處理現狀
產水消毒方式單一,消毒存在局限性。
問題體現:如臭氧和二氧化氯消毒能力強,但存在時間短,存在消毒死角;如次氯酸鈉持續消毒能力強,但如過量投加將導致產水的余氯超標,產水不達標;紫外線消毒效果受到水中懸浮物含量影響大,紫外燈管壽命短,收光效率存在衰減現象。
危害:消毒不*,可能造成有害細菌和病毒的傳播。
未對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消毒處理。
問題體現:曝氣池等產生的廢氣隨意排放在操作間和大氣中;沒有任何空氣消毒裝置。
危害:危害設備操作維護人員的身體健康;給周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給公眾健康帶來潛在的風險。
工藝流程說明:
醫療廢水先經粗格柵處理,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機組及管道閥門的較粗大懸浮物,并保證后續處理設施能正常運行。
調節池中的廢水通過提升泵,泵入智能型醫療廢水處理設備中進行處理,在這里絕大部分的COD、BOD、SS、NH3-N等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以凈化,通過“紫外線+次氯酸鈉智能投加”雙重消毒后,達到GB18466-2005《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標準,設備的廢氣經過集中收集并進行消毒后排放至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