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每天處理50噸廢水一體化處理設施
閱讀:529 發布時間:2020-10-15每天處理50噸廢水一體化處理設施-中研基業環保
一、每天處理50噸廢水一體化處理設施設備特點
(1)、設備采用的是容積小于20m3的箱體,整體可在工廠進行批量預制生產,成本低,其容積能夠滿足家庭的污水處理量,價格可維持在家庭用戶可以接受的水準,并且只占用很小一塊土地,不需要繁雜的土地征收手續和昂貴的土地征用費。
(2)、安裝場地幾乎不受地形的影響,而且安裝時間短,成效快。基本上安裝本實用新型的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器只需要停一輛小轎車大小的土地,連接凈化槽出水管道很短,對安裝地的地形要求也不高,安裝一臺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器一般只需要一周左右就可開始運行,其污水處理的功能立即可以得到發揮。
(3)、處理后的水質可補充生活小區周邊水體的水量。經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器處理后的一般就近排放到附近的小溝渠,這對維護周邊水系的水量,增強生活小區內的水循環,以及周圍的自然景觀都具很大的作用。
(4)、主要是用來處理家庭污水的,它的處理水和污泥基本上不含有毒物質,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器的處理水和污泥可進行資源化利用。
(5)、具有比較強的抗震和抗災性能,由于不需要大量的機械,其排水系統也比較簡單,所以在受到地震或其它災害受到損害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修復和發揮作用。
二、每天處理50噸廢水一體化處理設施水處理原則
1、全過程控制原則。對污水產生、處理、排放的全過程進行控制。
2、 減量化原則。嚴格內部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在污水和污物發生源處進行嚴格控制和分離,內生活污水與病區污水分別收集,即源頭控制、清污分流。 嚴禁將的污水和污物隨意棄置排入下水道。
3、 就地處理原則。為防止污水輸送過程中的污染與危害,在必須就地處理。
4 、分類指導原則。根據性質、規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區差異對污水處理進行分類指導。
5、 達標與風險控制相結合原則。全面考慮綜合性和傳染病污水達標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時加強風險控制意識,從工藝技術、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6 、生態安全原則。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質,減少處理過程中消毒副產物產生和控制出水中過高余氯,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三、每天處理50噸廢水一體化處理設施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主要是以曝氣生物濾池(BAF)為代表的一類污水處理技術。
此工藝中一般包括有絮凝沉淀池及生物曝氣濾池兩部分主要構筑物。 生物曝氣濾池(BAF)是80年代的開發研究的新型微生物附著型污水處理工藝。生物曝氣濾池的構造及運行方式與給水的普通快濾池相似,它是一種具有活性污泥法特點的生物膜法處理構筑物,池內放置直徑為幾個毫米的蓬松濾料作為生物群支撐介質,通過設在池底的配氣系統曝氣,微生物在支撐介質上生長。凈化污水除主要依靠填料上的生物膜外,濾池中尚存在一定濃度類似活性污泥的懸浮生物量,對污水也有一定降解作用。水流采用水氣復合上升流程,定期進行反沖洗。作為附著生物載體的濾池填料本身粒徑小、比表面積大,因此容積負荷可以很高,反應器容積可大大縮小。同時填料本身可截留SS,因此生物曝氣濾池可同時完成生物處理與固液分離。如選擇較小的填料粒徑和相對較低的濾速,固液分離效果要優于沉淀法,可接近普通快濾池的過濾效果。當有脫氮要求時,一般需采用兩段生物曝氣濾池,通過控制供氧使生物膜上的優勢菌種分別為好氧菌和硝化菌,從而達到除碳及脫氮目的。污水通過這兩段生物濾池的處理,可達深度處理(中水)水質要求(大腸菌指標除外)。污水中磷的去除主要是通過SS的沉淀及攔截、分解,因此在生物曝氣濾池前一般需投加化學絮凝劑,在去除絕大部分懸浮物及有機污染物的同時,達到對磷的去除。
絮凝沉淀池是帶有污泥循環的高效沉淀池,設置目的主要在于防止污水中過高濃度的懸浮物堵塞后續的濾池。沉淀池前部是污水與混凝劑(如PAC)反應區,其后是污水與絮凝劑(陰離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應絮凝區,再后是斜板沉淀區。斜板沉淀區下部為污泥濃縮區,絮凝沉淀后的污泥在此濃縮后含水率可降至96%以下。一小部分絮凝沉淀后的污泥返回到前部的絮凝區以改善絮凝和沉淀效果。投加化學絮凝劑后進水中大部分SS獲得沉淀、濃縮。生物曝氣濾池反沖洗廢水亦送入沉淀池中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