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新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新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設計原則
1、污水處理量小于20m3/h時,沉淀池宜設備化,可采用鋼結構或其他結構形式的一體化設備,池形宜為豎流式或斜板沉淀池。當污水處理量大于20 m3/h時,沉淀池宜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池形宜為豎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2、當沉淀池體采用鋼結構時,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腐措施。3、當采用斜板沉淀池,必須設置斜板沖洗設施。其他形式的沉淀池需采取便于清理維修的措施。 4、設計應遵循《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 14-87(1997年版)等有關規定。 對現有一級處理工藝進行加強處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處理設施,對現有醫院中應用較多的化糞池、接觸池在結構或運行方式上進行改造,必要時增設部分設施。 有改建場地時,可將調節池用作沉淀池,在化糞池旁增設調節池。 場地不足時可在地面上增設混凝沉淀池。
主要設計參數
氧化溝又名氧化渠,因其構筑物呈封閉的環形溝渠而得名。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因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氣渠道中不斷循環流動,因此有人稱其為“循環曝氣池”、“無終端曝氣池”。氧化溝的水力停留時間長,有機負荷低,其本質上屬于延時曝氣系統。以下為一般氧化溝法的主要設計參數:
水力停留時間:10-40小時;
污泥齡:一般大于20天;
有機負荷:0.05-0.15kgBOD5/(kgMLSS.d);
容積負荷:0.2-0.4kgBOD5/(m3.d);
活性污泥濃度:2000-6000mg/l;
溝內平均流速:0.3-0.5m/s
對于AAO工藝中的三個主要控制變量:外回流量、內回流比以及溶解氧設定值,都可以根據進水負荷進行控制。考慮到在生產實際中氨氮濃度易于測量,且對于同一污水處理廠進水氨氮占總氮的比例較為穩定,可以用進水的氨氮負荷來表征總氮負荷。因此,在前饋控制中,使用進水COD負荷、氨氮負荷及COD 與氨氮濃度的比值(C/N)作為監測自變量,根據其不同的數值水平調節A2/O 工藝的各項運行參數。
(1)預處理。預處理系統主要包括對剩余氨水的加堿蒸氨處理及對其他廢水的鐵凝、氣浮處理。目的是凈化水質,降低廢水氨氮含量,使其達到從AAO廢水處理系統進水要求。
(2)AAO生化處理。各種生產廢水統一進入調節池。調節池的主要作用是均衡廢水水質和水量,保證AAO廢水處理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調節池的水由泵送入厭氧池,厭氧池設有潛水攪拌機。廢水在此與厭氧菌發生反應。厭氧反應使廢水中大分子有機物斷裂為小分子有機物,部分環狀有機物開環成為鏈狀有機物,從而提高了廢水的可生化性。厭氧池出水經一沉池自流入缺氧池
工藝特點
1植生凈化型鄉村河道生態護坡技術
傳統的鄉村河道護岸主要考慮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修建的硬質護岸隔斷了水生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的,導致河流失去原本的結構和生態功能,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水土保持;之后發展起來的生態混凝土技術對于水質較差的鄉村水體環境適用性不強,且與鄉村自然風貌不協調。
針對鄉村河道自然土坡護岸易遭受沖刷、掏空、塌陷、水土流失,傳統護岸技術與生態保護的發展趨勢相悖等問題,本研究研發了適用于鄉村生態環境的植生凈化型河道護坡技術——耦合微生物型生態袋護坡,以實現對鄉村土質岸坡松垮段護坡及硬質護坡的生態化改造。
菌種載體選用堿處理稻草和活化沸石,試驗菌群為馴化脫氮菌群和馴化工程菌群。研究發現,菌種—載體—組合植物共生體系對各污染物去除效果較好,其中,脫氮菌—稻草—植物共生體系凈化效果你好佳。稻草不僅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附著場所,而且緩慢釋放反硝化所需碳源,可促進微生物增殖,同時稻草獲取方便、價格低廉。
2生態排水渠技術
雨水徑流引起的面源污染逐步得到重視,溝渠兼有排水和集水的功能,是截留農村非點源污染物的關鍵設施。生態溝渠是通過特殊的護坡、水生植物種植等方式,對傳統溝渠進行修復改造,是非點源污染源頭控制你好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本研究為實現生態溝渠的升級改造,將小球藻固定化技術和生態溝渠技術相結合,圍繞不同組合植物篩選、小球藻固定化技術及藻球-植物聯合溝渠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