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光伏電站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光伏電站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質量標準
(1) 軌道的實際中心線對起重機梁的實際中心線位置偏差不應大于l0mm。
(2) 軌道的實際中心線對安裝基準線的水平位置偏差不應大于5mm。
(3) 起重機軌道跨度的允許偏差為ΔS:
ΔS=±[3+0.25(S—10)](mm)
式中 S——起重機軌道跨度(m)。
(4) 軌道頂面對其設計位置的縱向傾斜度不應大于1/你好0;每2m測一點,全行程內高低差不大于10mm。
(5) 軌道頂面基準點的標高相對于設計標高的允許偏差為±10mm。
(6) 同一截面內兩平行軌道的標高相對差不應大于10mm。
(7) 軌道接頭高低差及側向錯位不應大于1mm,間隙不應大于2mm。
(8) 鋼軌應與彈性墊板貼緊。當有間隙時應在彈性墊板下加墊板墊實,墊板的長度和寬度均應比彈性墊板大10~20mm。
(9) 橋架組裝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主梁上拱度(F)允許偏差 -0.1F≤F≤+0.4F。
F=S/你好0(mm)
式中 S——起重機跨度(mm)。
2) 橋架兩對角線相對差不大于5mm。
3) 小車跨端軌距允許偏差為±2mm,跨中軌距允許偏差在+1mm與+5mm之間。
4) 同一截面上小車軌道高低差不大于3mm。
生化系統操作規范
例行檢查
檢查脈沖罐氣缸是否能受浮球液位計控制,拉桿動作是否順暢。
檢查鼓風機工作狀態是否正常(主要從聲音、震動、風管壓力、外殼溫度、風量等判斷),控制系統是否正常;
檢查風管管道、閥門的暢通性和密封性、閥門潤滑性及其閥門開/關正確性;
檢查好氧池曝氣量的分布及曝氣的均勻性,控制好氧池DO在2~3之間;
檢查好氧池運行狀況,并判斷是否正常,主要包括:好氧池液面翻騰情況;好氧池氣泡的多少、色澤、粘性;活性污泥的顏色、氣味;好氧池DO值;出水效果等考慮;
水解階段是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的必經過程,大分子有機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須先水解為小分子有機物,這樣才能進入細菌細胞內進一步降解。酸化階段是有機物降解的提速過程,因為它將水解后的小分子有機進一步轉化為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胞外。這也是為何在實際的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水解酸化往往作為預處理單元的原因。
兩點普遍認同的作用:
1、提高廢水可生化性:能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1.1.2.酸化水解污泥的培養
酸化水解池污泥培養比較慢,主要保證營養物均衡;
水解酸化池污泥考慮接種其他類似造紙廠的生化污泥,或是逐漸的將好氧池內的剩余污泥定期的排入水解酸化池,采用此方法接種的污泥所含的微生物能較快的適應環境,縮短馴化周期。
脈沖罐脈沖強度是水解酸化池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脈沖罐定時的放水,通過水解酸化池底的布水管均勻的分布,利用脈沖產生的短時沖擊力將廢水與厭氧污泥充分混合,形成污泥床,讓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接觸,提高處理效率,但過高的脈沖強度會使膨化的厭氧污泥床過高,從而被出水帶出,造成厭氧污泥流失,因此需密切觀察脈沖強度是否合適,及時調整脈沖強度。
如水解酸化水池出水變黑并帶酸臭味、DO在0.5mg/L以下,COD去除率達到10%以上,說明水解酸化池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馴化預計需2個月至2個半月時間。
運轉及管理
1、吸泥機的停駐位置應在沉淀池的出水端。驅動前,開啟潛污泵,然后向進水端行進。到達進水口盡端時,即自動返駛,回至出口端的原位停車,作為一次吸泥的全過程。
2、吸泥機的起動由人工操作,返駛及停車等動作均由裝在軌道上的觸桿或行程開關完成。軌道上觸桿的定位,以及行車上行程開關間的相對位置在安裝時確定。
3、沉淀池內積泥不宜過久,超過2d后泥質就相當密實。吸泥時,須注意排泥的情況,如發現阻塞現象,即須停車,待排泥管疏通后再行進。超過4d后,泥質已積實,須停池清洗后才能使用吸泥機,否則不但無法吸泥,且泥的阻力會使機架變形和設備受損。
4、若池內水面結冰,應在解冰或破冰后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