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豆制品加工廢水處理設備用途
豆制品加工廢水的特點是廢水的排放量大有機物濃度高,成分復雜。以豆腐生產為例,黃泔水COD高達20000到30000mg/L,泡豆水COD為4000到8000mg/L,洗滌沖洗稅COD為500到1500mg/L。泡豆稅的主要承認有水溶性非蛋白氮、稅蘇糖、棉籽糖等寡糖,檸檬酸等有機酸以及*、礦物質等,此外,還有異黃酮等色素類物質。
豆制品加工廢水處理設備工藝
(1)厭氧生物處理法:厭氧發酵法處理淀粉廢水主要有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厭氧流化床(AFB)、厭氧接觸法(ACP)、兩相厭氧消化法(TPAD)和厭氧濾池(AF)等。厭氧法處理淀粉廢水,其zui終產物是以甲烷為主的可燃氣體,可作為能源回收利用;剩余污泥量少且易于脫水濃縮,可作為肥料使用;處理工藝運轉費用低。在當前能源日益緊張的形勢下,該方法作為一種低能耗,可回收資源的處理工藝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2)好氧生物處理法:與厭氧法相比,好氧生物法在處理淀粉加工廢水方面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需要充氧、動力消耗大、無能量回收、微生物所需營養多和污泥量大等適合處理低濃度的有機廢水。而淀粉廢水的COD一般較大,所以在淀粉廢水的處理中單獨應用的較少,主要是接觸氧化法、生物氧化塘法和SBR法。在淀粉加工廢水的處理中,好氧生物處理一般用作后續處理。
根據豆制品加工廢水的特點及經處理后的廢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網的要求,對高濃度廢水采用酸化水解—厭氧消化處理工藝,充分利用其能耗低、處理效率高、耐負荷并能產生沼氣等特點。高濃度廢水經酸化水解—厭氧消化后,出水與低濃度廢水混合,泵入城市排污管網。具體工藝流程見圖1。
高濃度豆制品加工廢水在酸化水解池的滯留期為12 h,經水解酸化后的酸化液通過水力篩網篩除未被水解酸化的大顆粒豆制品,然后進入增溫計量池,把酸化液增溫至38 ℃,再泵入厭氧消化罐。厭氧發酵采用復合式上流厭氧污泥床工藝,中溫發酵,水力滯留時間為84 h,容積負荷為4.40kgCOD/(m3•d),COD去除率在95%以上,產沼氣達510m3/d,產氣率為1.70m3/(m3•d)。厭氧出水經沉淀后進入配水池與稀廢水混合,zui終排入城市污水干管。
水解酸化池的設置,可以把復雜且難降解、大顆粒的有機物水解成易降解的簡單有機物,大大降低廢水中的SS含量,此時廢水的pH值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這主要是與酸化時間較長、酸化后期產甲烷菌群的活躍和部分銨離子的產生有關),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廢水對厭氧消化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