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
閱讀:348 發布時間:2021-1-28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
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適用范圍:
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別墅小區、賓館、療養院等生活污水的處理。適用于食品、屠宰、釀造、印染等行業與生活污水相類似的有機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如水產加工場、牲畜加工廠、鮮奶加工廠等到生產廢水的處
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組成部分
1.格柵:廠區污水首*入格柵,格柵對污水中懸浮物處理效果較好,減輕后續生物處理構筑物的負荷,因為污水中大多數懸浮物(漂浮物)不易生物降解,在生物處理單元中不能短時間去除,會造成阻塞機泵及工藝管道等不良影響。
2.調節池:經過格柵去除雜物的污水進入調節池。對不同時段流入的污水起到均衡水質水量的調節作用,使進入生化系統污水保證后續生化單元的運行效果。
3.初沉池:初沉池可除去廢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廢水經初沉后,約可去除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的50%、BOD的20%,按去除單位質量BOD或固體物計算,初沉池是經濟上為節省的凈化步驟,對于生活污水和懸浮物較高的工業污水均易采用初沉池預處理。經過初沉池的污水再流入綜合調節池,然后再進入分離池。
4.水解酸化單元:經過分離池的分離之后,污水再流入酸化罐,水解酸化是提高廢水可生化性為經濟有效的條件,水解酸化原理是利用厭氧生物反應的*階段,利用產酸菌將大分子難降解的復雜有機物分解成低級小分子易降解有機物,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為氧生物處理單元提供良好的運行條件。
5.接觸氧化單元:生物接觸氧化是經過長時間工程實踐及理論技術更新總結的一套*成熟工藝,屬于好氧生化處理單元,利用池體內生物填料上附著的高密度微生物,通過向池內供氧,使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達到去除水中COD、BOD5??刂品磻獥l件,可實現硝化過程,達到去除水中氨氮的效果。其單位容積污泥含量高,容積負荷大,污泥活性、沉淀性能好,既能大大縮短了水力停留時間,又能保證處理效果。減小池體容積,節省基建費用。其污泥產率低,日產污泥量少,污泥穩定性好,易于脫水,降低了污泥處理的費用。
6.沉淀池:選用在中小型污水處理廠應用廣泛的斜板式沉淀池,這種沉淀池表面負荷要比普通平流、豎流沉淀池表面負荷提高一倍,在短停留時間的運行條件下*不影響泥水分離效果。由于接觸氧化沉淀池污泥沉淀性好,進而提高了沉淀池的運行效率。斜板沉淀池容積小,采用污泥斗集泥靜壓排泥,不需其他刮泥排泥設備,節省投資降低運行費用。
7.污泥緩沖池:暫時容納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其中設有潛污泵(污泥回流泵),為保持前端生化系統的污泥濃度。如需排出生化系統中的剩余污泥,將剩余污泥部分排入污泥濃縮池進行濃縮處理。
8.污泥濃縮池:本工藝濃縮池屬于重力濃縮池,生化系統的剩余污泥,在脫水之前進入污泥濃縮池,在污泥濃縮池中進行濃縮,進一步進行泥水分離,降低污泥含水率,為污泥脫水提供條件。池內設置空氣擾動管道,定期對池底進行擾動。濃縮后的污泥通過污泥泵送入污泥脫水機進行脫水。
9.浮渣池:浮渣可考慮單獨進行收集。定期進行排放,如浮渣可再次利用為。如建設單位場地有限可與濃縮池通用。
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 工藝
原污水經預處理系統(格柵、沉砂除油)后首*入OCO生物反應池的厭氧區(1區),在此與沉淀池回流進入的活性污泥混合,然后進入缺氧區(2區),缺氧區與好氧區(3區)之間為一半圓形隔墻。在工藝過程中,混合液在缺氧和好氧狀態下可循環20~30次。以上三個容積區內均設置相應數量的潛水攪拌推流裝置,以形成一定水平流速而不發生污泥沉淀。在外側好氧區內設有水下微孔曝氣裝置。所有水下部件均可分組提起檢修,不必放空水池。
1除磷
OCO池的內圈為厭氧區,停留時間約為1~1.5h,對于一般C/P值為18的市政污水來說約有40~60%的磷靠生物方法去除(磷去除標準,丹麥為<1.5mg/L,歐共體為<1 mg/L),這是因為原水中易降解有機物較高,但是當進水BOD濃度比較低(如70~80mg/L),除磷效果會降低,作為對生物除磷的補充,多數OCO處理廠同時還采用鐵鹽進行化學除磷,或將化學除磷作為一種備用措施。
有利于生物除磷的條件同時也降低了絲狀菌的數量,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給二沉池的運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2脫氮
市政污水中N多以NH3-N的形式存在,因此脫氮包括兩個過程:硝化及反硝化。需要好氧及缺氧兩種狀態的存在。另外還需要足夠的泥齡,以方便硝化菌的生長及提供反硝化菌足夠的易降解有機物,以保證一定的反硝化速率。
硝化與反硝化的矛盾在于氮在反硝化前首先需要氧化,而氨氮的氧化會同時導致污水中易降解有機物的氧化,進而減緩反硝化的進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將有機物充足的原污水首先引入非曝氣區,并從曝氣區回流大量富含硝態氮的污水。
在OCO工藝中,污水從厭氧區流入缺氧區,為反硝化菌提供了合適的基質(易降解有機物),以便反硝化能夠快速進行。硝態氮從好氧區回流至缺氧區(內回流),含氨氮的水則進入好氧區完成硝化反應。
OCO工藝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好氧區與缺氧區之間的污水交換,即內回流不需泵送,以上兩個區域之間有一段是相通的。兩者之間的交換形式及量的大小是依靠攪拌器的控制來實施,因此節省能耗。當攪拌器運轉時,湍流增強,好氧區與缺氧區混合程度增強,當攪拌器停止運轉時,兩區之間的混合程度較低。此時測得的溶氧狀況如圖2所示,好氧區與缺氧區的區分很明顯。OCO反應池的構造和攪拌器的循環工作可保證好氧區和缺氧區之間很高的回流比,這種頻繁的變化是該工藝有效脫氮的關鍵之一。
回流的控制還可以改變好氧區與缺氧區的容積。當夏季暴雨造成沖擊負荷,可將2、3區均調為好氧區;夜間低負荷,可將3區用來脫氮。因此OCO工藝中好氧區與缺氧區容積的分配是動態的。可以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根據特點的污水組分進行調節。
回流程度由預設的程序來完成。并由安裝在好氧區首端的在線溶氧探頭控制
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技術說明——特點:
(1)效率高。
該工藝對廢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均有較高的去除效果。當總停留時間大于54h,經生物脫氮后的出水再經過混凝沉淀,可將COD值降至你好mg/L以下,其他指標也達到排放標準,總氮去除率在70%以上。
(2)流程簡單,投資省,操作費用低。
該工藝是以廢水中的有機物作為反硝化的碳源,故不需要再另加甲醇等昂貴的碳源。尤其,在蒸氨塔設置有脫固定氨的裝置后,碳氮比有所提高,在反硝化過程中產生的堿度相應地降低了硝化過程需要的堿耗。
(3)容積負荷高。
由于硝化階段采用了強化生化,反硝化階段又采用了高濃度污泥的膜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硝化及反硝化的污泥濃度,與國外同類工藝相比,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
(4)缺氧/好氧工藝的耐負荷沖擊能力強。
當進水水質波動較大或污染物濃度較高時,本工藝均能維持正常運行,故操作管理也很簡單。通過以上流程的比較,不難看出,生物脫氮工藝本身就是脫氮的同時,也降解酚、氰、COD等有機物。結合水量、水質特點,我們推薦采用缺氧/好氧(A/O)的生物脫氮(內循環) 工藝流程,使污水處理裝置不但能達到脫氮的要求,而且其它指標也達到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