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WSZ-A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閱讀:642 發布時間:2020-8-11WSZ-A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設備概述
根據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高標準要求和現代技術的發展,我們開發出了新一代的“集成一體化智能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集成、污泥減量
將污水處理過程中涉及的沉淀、生化、消毒、污泥處理等過程高度集成,優化設備結構,從外部結構看只能看到進水口和出水口,便于運輸及安裝。針對不同處理規模的污水,設備外形可以針對現場情況進行調整,適應性強。
設備內部安裝公司新開發的水透析-污泥減量填料,可以對污泥進行有效分解,對有機污泥的分解率達到90%,不需要單獨的污泥處理設備,污泥被特殊結構的載體截留分解。每年只需要對設備內沉積的隨水流入的泥沙、無機污泥清理一次即可。
2、智能控制
設備中涉及的水泵、風機、消毒等用電設備全部由PLC控制,可以設定程序,控制工作時間,也可以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進行設定,故障報警,不需要管理人員對設備進行操作。如果設備出現故障,自動報警。
3、遠程監控
結合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通過可以對設備進行實時的監控和操作,方便管理,設備的運行情況直接發送到上。
4、應用方式靈活
設備根據現場情況進行拼裝或者加工定制,適應性強,可以適應于不同的地質結構及地理條件。對于北方溫度比較低的地區,通常采用地埋式,方便冬季保溫。
總之,該設備既結合了傳統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又結合了現代的控制技術,運行上更加穩定。特別適合于處理水量在0.5-500噸/日的水量,已經應用的地方包括美麗鄉村建設、醫院、風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分散型污水的治理,不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設備及池體內部結構如圖所示。
處理工藝
1預處理工藝系統
處理后的脫硫廢水中硬度離子含量很高,若不加處理會對后續設備及管道造成嚴重的污堵,所以在預處理時常會采用“pH調節+混凝+沉淀”的處理工藝降低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
首先在pH調節池中將進水調整至9.0~10.0,將Mg 硬度轉換為鈣硬度。然后在混凝池中分別加入碳酸鈉藥劑,可以有效的將水中的硬度離子降低至1~2mmol/L。再投加PAM藥劑,通過絮凝、沉淀工藝將無機泥排出。處理后的水進入濃縮工藝段進一步處理。
2.濃縮減量工藝系統
*工藝的終目標是將水送至蒸發器中結晶,但由于蒸發器造價高昂,且運行費用高,所以大限度的將廢水減量是本工藝段的主要目標。
(1)反滲透工藝(預濃縮工藝—不分鹽)
反滲透工藝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通過在高濃度側施加壓力將水和鹽分離出來。系統回收率通常可以設計在70%~80%之間,產出的干凈水由于離子含量低,可以回用到工業系統中。
而反滲透膜截留下的有機物、膠體和無機鹽由濃水側排至濃水收集水箱,后續進入濃縮工藝單元進一步處理。
反滲透法制取除鹽水是一個物理過程,所以比離子交換法環保。同時處理過程簡單,易操作,自動程度化高,人工干預量小,同時系統的管理與維護簡單。
(2)納濾工藝(預濃縮工藝-分鹽)
納濾膜元件是一種特殊分離膜品種,原理與反滲透類似,其截留特性介于超濾與反滲透之間。因此,納濾膜元件對水中溶解的小分子有機物有很高的脫除率,同時納濾膜元件對水溶液中的離子也有一定的脫除率(一般在20%~98%之間)。
主要是對二價及以上的高價離子去除率較高,而一價離子則沒有什么去除效果,適合進行分鹽處理設計。由于納濾的產水中一階離子含量高,而濃水中二階離子含量高。由此可以把NaCl和Na2SO4分開,在蒸發結晶時得到較高純度的結晶鹽。
硝化和反硝化
污水中的氮以有機氨和氨氮的形式進人系統,以氮氣的形式從系統中去除。氨氮轉化為氮氣的過程分為硝化和反硝化過程。
硝化過程是在溶解氧充足的條件下進行,反硝化過程是在缺氧的情況下發生。為去除SBR系統中的氮,只要對處理廠的運行進行簡單的調節(調節周期和曝氣時間),而不用對處理廠的構筑物進行大的改造。
工藝說明
生活污水通過排水管道流入調節池,在調節池入口設置有柵條間隙為10mm的細格柵,用于去除水中大塊雜質等懸浮物。格柵出水再進入調節池,均質均量后待處理。
餐廳廢水經隔油隔渣處理后,自流到調節池,與生活污水一起進入下一道處理設施。廢水中的污染主要為有機污染,根據原水水質情況,BOD5與CODcr的比值為0.50,屬可生化性很好的水質,可采用污性污泥法。為節省建造空間,保證處理效果,本方案采用MBR生物膜工藝。
MBR膜—生物反應器,是集生化和物化于一體的裝置,在提供氣源的前提下,廢水中的有機物在池內發生生化反應,經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使水質得到凈化,同時,MBR膜的高效截留作用使微生物全部截留于生物反應池中,不僅維持了較高的 污泥濃度和容積負荷,而且可以增強反應池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容積負荷和污泥負荷與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相比波動較大[容積負荷波動于0.50~1.85 kgCOD/(m3·d),污泥負荷波動于0.33~2.02 kgCODcr/(kgVSS·d)],MBR的膜孔徑為0.1-0.4µm的膜片,可以截留幾乎全部的不溶性顆粒物,出水水質穩定,操作全自動化運行。 膜—生物反應器工藝(MBR工藝)是膜分離技術與生物技術有機結合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它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質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濃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物質在反應器中不斷反應、降解。因此,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通過膜分離技術大大強化了生物反應器的功能,與傳統的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具有生化效率高,抗負荷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穩定,占地面積小,排泥周期長,易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是目前你好有前途的廢水處理新技術之一。 經MBR好氧處理后的水由自吸泵進入清水池,可達標排放或作為雜用水回用。 污泥池中沉淀的污泥通過重力干化處理后,干泥定期由專業回收公司回收處理,濾液回流調節池。
工藝特點
本工藝土建水池都采用多格式地下式,這樣采用的目的是能保持舒適的環境。為了所有水泵均采用一用一備設計,設備出現故障的可能性已減至你好小,可保證整個處理系統的連續運行,減少因設備維護對廢水處理系統的造成的影響。本工藝采用新型的膜-生物反應器,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質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活性污泥濃度因此大大提高,出水能達到雜用水回用標準。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通過膜分離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物反應器的處理效率,與傳統的生物處理工藝相比,具有生化效率高、抗負荷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好且穩定、占地面積小、排泥周期長、易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是目前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水回用處理等領域你好有前途的廢水生物處理技術
運行管理
厭氧生物膜反應池的運行管理主要為污泥的定期排放與處置,污泥排放后不能隨意堆置,否則易生蚊蠅,滲漏水會對周邊水體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污泥排放量少且污泥濃度低,則建議返回化糞池,進行循環處理;若污泥排放量大或污泥濃度高,則建議跟后續好氧處理設施如氧化溝等排放的污泥一起進行適當的處理處置。
生物過濾除臭原理
Ottengraf等提出了生物膜理論,并建立了模型來描述低濃度有機廢氣的凈化過程。孫石等較早地在國內介紹了Ottengraf模型,并認為惡臭氣體在生物濾池中的吸附凈化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①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首先同水接觸并溶解(或混合)于水中,即由氣膜擴散進入液膜;
②溶解(或混合)于液膜中的有機污染物在濃度差的推動下進一步擴散到生物膜內,進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獲并吸收;
③進入微生物體內的有機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作為能源和營養物質被分解,終轉化為無害的化合物。
在凈化過程中,總吸收速率主要取決于氣、液兩相中的有機污染物擴散速率(氣膜擴散、液膜擴散)和生化反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