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m3/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厭氧濾池的啟動
厭氧濾池的啟動即完成反應器內污泥的增殖與馴化,通過形成生物膜和細胞聚集體
使污泥達到預定的濃度和活性,從而使反應器可在設計負荷下正常運行。通常可采用已有的污水處理廠的消化污泥作為接種污泥,污泥在投加前可與部分原水混合,在反應器仲停留3-5d,然后開始連續進水。開始時,COD負荷應低于1.0kg/(m3·d)。對于高濃度的廢水要進行適當的稀釋,并在啟動過程中逐漸減少稀釋倍數,增加負荷。當廢水中可生物降解的COD去除率達到80%左右時,即可按設計負荷連續運行了。
如果想對體系內COD 的講解情況有一個*的了解,可以觀察并監測反應過程中堿度和pH 的變化情況。除此之外,這兩者還能作為判斷硝化反硝化終點的根本依據。這樣能夠減少曝氣時間,在大限度上降低甚至避免過度曝氣會短程硝化產生的消極影響。如果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控制效果,就會直接影響到處理效果,更有甚者,還會讓生成化系統直接癱瘓。總之,硝化池內的堿度和終取得的硝化效果是成正比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堿度一定要被控制在一個適合的范圍之內,物極必反,也不能過高。因為,堿度如果增加,pH 就也會隨著升高,如果pH 從7 上升到9,池中的游離氮的比率就會成倍上漲——從僅僅3%提升至30%,這樣一來,硝化系能就會被降低。這是由于硝化的對象主要是銨離子。并且,游離銨本身就有著抑制硝化的功效。并且,硝化菌對pH 的變化有良好的感知度,比較敏感,為了保持適宜且穩定的pH,一定要有足夠的堿度,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起到調節和緩沖的作用。
在曝氣生物濾池工藝中,為了提供微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氧氣,普通生物濾池一般采用在濾池下部設有通風孔,依靠自然通風供氧,這樣容易造成供氣氣壓分布不均,出現短流、局部氣堵現象,自然通風供氧受控制于池內溫度與氣溫之差,濾池高度,濾料空隙及風力,不能給濾池提供穩定、均勻的通風,曝氣生物濾池通過向濾池的濾料層中強制通入空氣來替代自然通氣供氧,以*提供生存在掛膜生物陶粒濾料上的微生物新陳代謝所需要足夠的、穩定的氧份,來提高曝氣生物濾池整體效果。特點: 不受池內溫度與氣溫之差,不受濾池高度及掛膜生物陶粒濾料空隙率控制,氣泡直徑小,而且氣泡分布范圍大,因曝氣器出口有凹凸等分不易被堵塞,不怕掛膜生物陶粒濾料堆壓。
接觸氧化工藝在短程硝化條件下處理廢水的影響因素
溫度
增加溫度可以在大限度上擴大硝酸菌和亞硝酸菌在生長速度上的差距,還可以讓亞硝酸菌生長得更快,從而讓短程硝化更容易實現,優勢十分明顯。然而,溫度能從兩個方面影響生物脫氮系統里的氨氧化菌——既會對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產生影響,還會該表微生物底物FA 在水溶液中的形態。相關研究者通過調查得出如下結論: 亞硝化速率以及FA 的濃度都會隨著溫度的身高而升高。然而如果FA 的濃度在10 mg /L 以下,溫度又達到了25 ℃以上,亞硝化的速率就會出現下滑的石頭。這是因為氨氧化菌細胞變性,其導致因素無疑是溫度的升高。如果溫度被控制在一個適宜的范圍之內(通常都是30 ℃左右) ,此時硝化菌的活性狀態,它的反硝化率也比較高,能夠對廢水中NH3-N 的去除起到積極輔助作用。如果溫度過高(達到或超過38 ℃) ,就無疑會將其活性消耗殆盡甚至造成硝化菌的死亡,使其數量急劇減少,終讓脫氮的效率大打折扣。溫度過高帶來的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在整個過意的運行過程中,如果溫度長時間都處在40 ℃甚至以上,A 池污泥上浮的現象就很難避免,并且很容易大量流失。終,填料支架都會浮起來,造成不必要的破壞性損失。
高效厭氧反應器工作原理
高效厭氧反應器基本構造由相似2層UASB反應器串聯而成。按功能劃分,反應器由下而上共分為5個區:混合區、第1厭氧區、第2厭氧區、沉淀區和氣液分離區。
混合區:反應器底部進水、顆粒污泥和氣液分離區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區混合。
第1厭氧區:混合區形成的泥水混合物進入該區,在高濃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機物轉化為沼氣。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氣的劇烈擾動使該反應區內污泥呈膨脹和流化狀態,加強了泥水表面接觸,污泥由此而保持著高的活性。隨著沼氣產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氣提升至頂部的氣液分離區。
高效厭氧
60m3/d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IC工藝技術優點
高效厭氧反應器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決定了其在控制厭氧處理影響因素方面比其它反應器更具有優勢。
(1)容積負荷高:高效厭氧反應器內污泥濃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內循環,傳質效果好,進水有機負荷可超過普通厭氧反應器的3倍以上。
(2)節省投資和占地面積:高效厭氧反應器容積負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應器3倍左右,其體積相當于普通反應器的1/4~1/3左右,大大降低了反應器的基建投資。而且高效厭氧反應器高徑比很大(一般為4~8),所以占地面積特別省,非常適合用地緊張的工礦企業。
(3)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低濃度廢水(COD=2000~3000mg/L)時,反應器內循環流量可達進水量的2~3倍;處理高濃度廢水(COD=10000~15000mg/L)時,內循環流量可達進水量的10~20倍。大量的循環水和進水充分混合,使原水中的有害物質得到充分稀釋,大大降低了毒物對厭氧消化過程的影響。
(4)抗低溫能力強:溫度對厭氧消化的影響主要是對消化速率的影響。高效厭氧反應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溫度對厭氧消化的影響變得不再顯著和嚴重。通常高效厭氧反應器厭氧消化可在常溫條件(20~25 ℃)下進行,這樣減少了消化保溫的困難,節省了能量。
(5)具有緩沖pH的能力:內循環流量相當于第1厭氧區的出水回流,可利用COD轉化的堿度,對pH起緩沖作用,使反應器內pH保持狀態,同時還可減少進水的投堿量。
(6)內部自動循環,不必外加動力:普通厭氧反應器的回流是通過外部加壓實現的,而高效厭氧反應器以自身產生的沼氣作為提升的動力來實現混合液內循環,不必設泵強制循環,節省了動力消耗。
(7)出水穩定性好:利用二級UASB串聯分級厭氧處理,可以補償厭氧過程中K s高產生的不利影響。
(8)啟動周期短:高效厭氧反應器內污泥活性高,生物增殖快,為反應器快速啟動提供有利條件。高效厭氧反應器啟動周期一般為1~2個月,而普通UASB啟動周期長達4~6個月。
(9)沼氣利用價值高:反應器產生的生物氣純度高,CH4為70%~80%,CO2為20%~30%,其它有機物為1%~5%,可作為燃料加以利用。
溶解氧
通過進行焦化廢水的水生物脫氮調試,從其結果可看出,O 池中的溶解氧應該被控制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圍之內,此范圍通常應是3~5 mg /L 之間。如果氧氣的含量過多,反而會異化甚至阻礙反硝化菌對硝酸鹽的還原,這樣一來,脫氮工藝是否能順利進行下去都要打一個問號。有報道說,氧自身具備將某些反硝化菌合成硝酸鹽還原酶的功效。并且,還能充當電子受體的角色,這樣一來,由于它自身的競爭力很強,就能阻止硝酸鹽的還原。當所處的環境中不含溶解氧,反硝化的速度和效率都能達到,溶解氧的含量如果不斷上升,反硝化的速度反而會逐漸降低。并且在DO > 1. 5 mg /L 的時候,飯硝化幾乎沒有速率。而調試結果也充分說明生物膜法反硝化系統的溶液氧含量只要被控制在1. 5 mg 以下就行。
厭氧消化系統的啟動主要是培養消化污泥,消化污泥培養正常的一個主要標志是產酸菌與甲烷菌數量上的動態平衡。產酸菌繁殖速度快,對環境條件要求較低,極易大量培養繁殖,而甲烷菌很脆弱,對環境條件要求高,初期培養較困難,因此,試運行中生物培養的主要目標是甲烷菌的培養。一般來說,甲烷菌培養良好時,產酸菌必然良好,但產酸菌的過度繁殖,不利于甲烷菌的培養,有時甚至不可能培養起來。
向消化池內投入消化種污泥,種污泥可以取自其他處理廠,如無條件,可從廢坑塘種取部分腐爛的污物或污泥投入消化池作為種污泥。向消化池內逐步投入生污泥,使消化污泥自行逐漸形成。此法培養時間較長,一般需2-3個月才能將消化污泥培養正常。
在培養消化污泥時,必須控制有機物的投配負荷,投配負荷太高,會導致揮發性脂肪酸的大量積累,使酸衰退階段時間太長,從而大大延長培養時間。一般有兩種控制方法:一是降低投泥的濃度;二是用初沉出水或二沉出水注滿消化池,稀釋投入的污泥。
1、生物接觸氧化池每個(格)平面形狀宜采用矩形,沿水流方向池長不宜大于10m。其長寬比宜采用 1:2~1:1,有效面積不宜大于100m2 。
2、 生物接觸氧化池由下*應包括構造層、填料層、穩水層和超高。其中,構造層層高宜采用 0.6~1.2m,填料層高宜采用 2.5~3.5m,穩水層高宜采用0.4~0.5m,超高不宜小于 0.5m。
3、 生物接觸氧化池進水端宜設導流槽,其寬度不宜小于 0.8m。導流槽與生物接觸氧化池應采用導流墻分隔。導流墻下緣至填料底面的距離宜為0.3~0.5m,至池底的距離宜不小于 0.4m。
4、生物接觸氧化池應在填料下方滿平面均勻曝氣。
5、當采用穿孔管曝氣時,每根穿孔管的水平長度不宜大于 5m;水平誤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且應有調節氣量和方便維修的設施。
6、生物接觸氧化池應設集水槽均勻出水。集水槽過堰負荷宜為 2.0~3.0L/(s•m) 。
7、生物接觸氧化池底部應有放空設施。
8、當生物接觸氧化池水面可能產生大量泡沫時,應有消除泡沫措施。
9、生物接觸氧化池應有檢測溶解氧的設施。
填料
1、 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填料應采用對微生物無毒害、易掛膜、比表面積較大、空隙率較高、氧轉移性能較好、機械強度較大、經久耐用、價格低廉的材料。
2、當采用爐渣等粒狀填料時, 填料層下部 0.5m 高度范圍內的填料粒徑宜采用 50~80mm,其上部填料粒徑宜采用 20~50mm(常用爐渣填料的理化性能見附錄 B) 。
3、當采用蜂窩填料時,孔徑宜采用 25~30mm。材料宜為玻璃鋼、聚氯乙烯等。
4、不同類型的填料可組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