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660MW機組用立式低汽蝕疏水泵
立式低汽蝕疏水泵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離心泵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立式低汽蝕疏水泵,額定流量570m3/h,必需汽蝕余量≤1.5m,主要用于660MW等級發電機組。
立式低汽蝕疏水泵背景技術
疏水泵是熱力發電廠的重要輔機設備之一,輸送介質為飽和水,疏水箱內的壓力為飽和蒸汽壓力。為了提高裝置汽蝕余量,防止疏水泵汽蝕,通常將疏水泵布置在機房零米層以下的泵坑內。在660MW等級發電機組中,傳統疏水泵多數采用臥式兩級或多級,設計為兩端支承式結構,每臺泵配置兩套單端面機械密封。
通常將理論計算的裝置汽蝕余量減去一定的安全余量即規定為泵的必需汽蝕余量,用于設計選型和生產供貨。安全余量一般取0.8~1m,以某660MW機組的疏水泵為例,要求泵的流量570m3/h,泵的必需汽蝕余量≤2.5m,則認為滿足工程運行需求。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由于電廠運行工況的變化,疏水箱內的溫度也做相應變化,有時高于預期的設計溫度。當疏水箱和泵的物理安裝高度固定時,水溫升高將直接導致裝置汽蝕余量下降,預計的0.8~1m安全余量有時無法滿足運行要求,從而導致泵在實際運轉時發生汽蝕,性能下降,出力不足,影響整個發電機組的運行。
臥式疏水泵坑位于汽機房零米以下,不利于日常巡檢和維護。配套電動機一同位于泵坑內,環境潮濕,不利相關電氣設備的長期安全運行。
傳統臥式疏水泵采用兩套單端面機械密封布置在泵的驅動端和非驅動端,無論其中的一處機械密封損壞泄漏,都將導致疏水泵停機檢修。機械密封一般布置在軸承體和葉輪中間位置,檢修更換機械密封時,要拆卸軸承和其它部件;為了可靠,在檢修時,必須要兩套機械密封同時檢修或更換,增加了檢修工時、成本和不必要的人工浪費。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降低必須汽蝕余量,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安裝和日常維護的立式低汽蝕疏水泵。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泵筒體,泵筒體上方設置有吐出座和電機支架,泵筒體內設置有泵軸,泵軸上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吸入管、首級葉輪、壓水室、次級葉輪、導葉、末段和中間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級葉輪設置為雙吸式葉輪,所述壓水室設置為對稱螺旋渦室結構;所述末段的外圓設置為圓錐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吐出座與地面基礎相連;所述電機支架上端和地面基礎之間距離小于0.82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首級葉輪距離吐出座上的吸入口的中心垂直距離為1.154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優選方案,所述泵軸上端通過泵聯軸器與電機聯軸器相連,泵聯軸器和電機聯軸器之間設置有調整墊片組,所述調整墊片組的單個墊片厚度為0.38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優選方案,所述吸入管和泵軸之間、壓水室與泵軸之間,以及中間接管與泵軸之間均設置有耐熱導軸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優選方案,所述泵軸的上部與吐出座內的中間筒之間設置有集裝雙端面機械高壓密封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為立式結構,將首級葉輪安裝在基礎座下部的泵筒體內,離吸入口中心的垂直距離為1.154m,提高理論裝置汽蝕余量。將首級葉輪設計為雙吸式葉輪,降低泵本身的必需汽蝕余量,充分保證泵的必需汽蝕余量≤1.5m。
2、本實用新型的壓水室用于收集從首級葉輪流出的液體,其設置為對稱螺旋渦室結構,可以將液體以扭曲螺旋的形式輸送至次級葉輪。采用對稱螺旋壓水室可以平衡液體的徑向沖擊力,并且降低液體沿程沖擊損失,有利于提高泵的工作效率。
3、本實用新型的末段的外圓設計為圓錐形,用于緩沖來自泵吸入口的水流沖擊,降低損失。
4、本實用新型在泵軸上安裝一套集裝雙端面高壓機械密封,提高密封可靠性,延長使用壽命。泵聯軸器與機械密封之間不設置其它零件,只需要拆卸泵聯軸器,就可更換機械密封,方便快捷。
5、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機安裝在電機支架的上側,電機的安裝位置至基礎地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0.82m以內,方便日常巡檢和維護。
6、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調整墊片組來調節泵聯軸器與電機聯軸器之間的間隙,可使用35~45片單個厚度為0.38mm的調整墊片調節。避免傳統工程在安裝現場需要先測量,再車削整體鋼墊的復雜步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對稱螺旋渦室結構的壓水室的剖面圖。
圖3是對稱螺旋渦室結構的壓水室的外觀圖。
附圖中1為泵筒體、2為耐熱導軸承、3為吸入管、4為首級葉輪、5為壓水室、6為次級葉輪、7為導葉、8為末段、9為地面基礎、10為吐出座、11為泵軸、12為集裝雙端面機械高壓密封結構、13為電機支架、14為泵聯軸器、15為調整墊片組、16為電機聯軸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泵筒體1,泵筒體1上方設置有吐出座10和電機支架13,泵筒體1內設置有泵軸11,泵軸11上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吸入管3、首級葉輪4、壓水室5、次級葉輪6、導葉7、末段8和中間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級葉輪4設置為雙吸式葉輪,所述壓水室5設置為對稱螺旋渦室結構;所述末段8的外圓設置為圓錐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吐出座10與地面基礎9相連;所述電機支架13上端和地面基礎9之間距離小于0.82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首級葉輪4距離吐出座10上的吸入口的中心垂直距離為1.154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優選方案,所述泵軸11上端通過泵聯軸器14與電機聯軸器16相連,泵聯軸器14和電機聯軸器16之間設置有調整墊片組15,所述調整墊片組15的單個墊片厚度為0.38mm。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優選方案,所述吸入管3和泵軸11之間、壓水室5與泵軸11之間,以及中間接管與泵軸11之間均設置有耐熱導軸承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優選方案,所述泵軸11的上部與吐出座10內的中間筒之間設置有集裝雙端面機械高壓密封結構12。
所述耐熱導軸承2由工程塑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疏水從吸入口進入吐出座10,由中間接管、末段8等與泵筒體1構成的腔室一直流入到泵筒體1的下部,經過吸入管3和壓水室5分別進入首級葉輪4。電動機帶動泵軸11轉動,在壓力的作用下,水從首級葉輪4流出至壓水室5的渦室,再進入次級葉輪6增加壓力,經導葉7、末段8、中間接管和吐出座10的吐出口流出完成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關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描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以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只要滿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