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務行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水務市場投資和運營主體多元化、水工程技術水平提升,供水管網分布日益科學合理、供水能力大幅增強,水務行業市場化、產業化程度加深,水務投資和經營企業發展壯大的良好局面。
隨著城市供水、污水處理能力的日益飽和,未來水務模式將逐漸轉變為以流域治理為代表的區域型項目上。傳統的水務市場開啟更大的發展空間,迎來大水務時代。
“十二五”期間,城市供水能力復合增速達到1.2%,污水處理能力復合增速約10%。至2015年,我國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到1.82億噸,成為*污水處理能力zui大的之一。隨著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單一水廠建設模式對環境治理的邊際效益逐漸遞減,傳統水務模式即將迎來全面變革。
傳統的單一水廠BOT/TOT模式主要是治理點源污染,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全局性。“水十條”出臺后,預計可帶動高達2萬億,以流域治理為核心的大水務模式將成為水務行業新的發展方向。
2015年8月住建部與環保部聯合發布《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要求在2015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成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至2017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應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2015年11月,環保部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污水特別排放限值,并規定生態環境敏感地區的污水排放須提高至地表水IV類的水質要求。根據環保部估算,提標改造所需投資將達到336億元。
水務行業產業鏈
我國水務行業的主體公司,以城市供水作為起點,逐步發展起來,然后才是污水、廢水處理,再接著完善水環境修復、水源地保護、回用水等環節,讓整個鏈條越來越完整起來。每個環節又會根據類型、目的的不同,不斷進行細分和深化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子行業。這些主體公司以從事方向的不同,又分為工程、設備、耗材等方向。
在整個產業鏈中,還有諸如監測、管網建設等類型的公司,他們起著輔助作用,融在行業的各個環節中,為水務行業的基建、技術水平的提升,起著促進和推動作用。
目前我們所說的水務行業,主要還是指城市供水和污廢水處理這兩部分。目前,我國供水行業基本可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污水處理行業起步稍晚,還有較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提高。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