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永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中國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研究躋身世界前列
在干細胞研究這一競爭異常激烈的前沿陣地上,我國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重大進展。2009年7月23日,英國《自然》雜志和美國《細胞干細胞》雜志分別在其上公布: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小鼠,從而在世界上*次證明了iPS細胞的性。
iPS細胞全稱為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是由體細胞誘導而成的干細胞,具有和胚胎干細胞類似的發育多潛能性。2006年7月,日本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將小鼠皮膚細胞轉化為多能干細胞的方法;2007年11月,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將人類細胞誘導為iPS細胞。但是,iPS細胞的性一直沒有得到可靠的證實。
發SCI論文并不難,關鍵找到好技術,康成生物助力論文發表,歡迎索取技術資料>>>
因此,中國科學家培育出iPS小鼠的消息在引起強烈反響,數千家媒體在*時間進行報道,并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2009年生物醫學進展”。澳大利亞干細胞中心Andrew Laslett教授稱:“這是*次,毫不含糊地證明了iPS細胞系具有真正的多能性”。Times評論說:這一研究“標志著干細胞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進步”。Nature報道稱,中國科學家“為克隆成年哺乳動物開辟了一條全新道路”,并指出“該方法比傳統克隆方法更、更安全,會引起人們對治療性克隆的興趣”。
更為可喜的是,創造這一科學記錄的是來自中國兩個不同的科研團隊:《自然》雜志報道的,是*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細胞干細胞》雜志報道的,則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實驗室。據高紹榮博士介紹,他的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研究組采用的實驗方法不同,后者培育iPS細胞時用的是逆轉錄病毒,他用的是慢病毒。此外,高紹榮實驗室培育出的小鼠體細胞不需要加入轉錄因子就可繼續使用,因為培育iPS細胞時所用的4種轉錄因子已經整合在小鼠基因組中,可以據此研究不同iPS細胞的重組效率,從而確定哪種類型的體細胞更適合培育iPS細胞。
據介紹,干細胞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稍有懈怠或將喪失話語權,甚至生存權。在成功培育出iPS小鼠后,我國科學家再接再厲,均取得新的進展。2010年4月,周琪研究組在《生物化學通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文章,發現決定小鼠干細胞多能性的關鍵基因簇,該基因簇可作為判斷干細胞多能性水平的“標簽”。此成果有望大幅提高多能性iPS細胞的產量,并有望進一步推動干細胞的醫療應用。同樣是在這年4月,高紹榮實驗室在《再生生物學》(Biology of Reproduction)雜志在線發表論文,用核移植的方法從iPS 細胞獲得克隆小鼠,為進一步利用大動物iPS細胞生產基因修飾動物奠定了基礎。
iPS細胞的醫療應用前景主要是治療再生性障礙疾病(如帕金森氏癥)和遺傳性疾病。據了解,高紹榮實驗室正在研究利用iPS細胞治療β—地中海貧血這一遺傳病。該病的攜帶者在我國兩廣地區和海南占12%,死亡率超過3%。高紹榮表示,目前這項試驗已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如果后續研究進展順利,有望應用于臨床實驗。
我國在干細胞研究和應用領域具有相對優勢:干細胞資源庫比較豐富,研究成本較低,等等。與此同時,我國在干細胞應用上仍面臨諸多障礙:干細胞臨床治療標準尚未出臺,相應的制度保障亟待建立;個別醫院的不規范應用導致市場混亂,對干細胞治療的前景極為不利。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