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瑞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中國生物燃料發展前景的探討
能源危機和碳排放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各國專家都在致力于尋找新的清潔能源以替代且污染嚴重的化石能源。如果通過勞作就能讓土地長出能源,所面臨的能源危機不就迎刃而解了嗎?這一看似簡單的設想,在生物燃料的不斷革新中,讓人們看到它變為現實的巨大可能。
2009年,生物燃料的產量為7219萬噸,減排1.235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燃料乙醇產量達5859萬噸,生物柴油產量為1360萬噸。生物燃料在減排上取得的成效,更是加大了人們對它的信心和期待。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開始利用糧食和甘蔗稈等高能植物制造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德國目前已成為zui大的生物柴油生產國,生物燃料已占德國再生能源市場的60%以上。巴西利用上世紀80年代油價低迷、各國發展替代能源動力不足的空隙,發揮本國甘蔗高產的優勢,搶占燃料乙醇發展先機,成為當今世界zui大的燃料乙醇生產國和消費國。
近幾年,生物燃料在能源市場的發展更為迅猛。根據2009年Conab公司的調查結果,巴西乙醇總產量約為3653萬噸,比上一年度增長4.5%。美國再生燃料協會發布報告表示,2009年美國乙醇行業的產量達到3182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5%。歐盟2008年燃料乙醇產量為359萬噸,比上一年度增加56%。中國也已成為*三大乙醇生產國家,年產量約為2000萬噸。
為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中國借鑒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有組織地進行了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的研究和應用。2002年6月30日開始,鄭州、洛陽、南陽、哈爾濱、肇東五個城市進行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試點取得成果經驗后,在全國推廣應用。截至2009年底,我國燃料乙醇產量已接近172萬噸。
根據*規劃設計研究院能環所的測算結果,到2020年,我國可供燃料乙醇生產潛力為1401萬噸,2030年將達2547萬噸。在巨大的生產潛力面前,生物燃料產業仍存在諸多關系民生的問題不容忽視。
隨著世界糧食短缺危機的出現、可用耕地的減少,發展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受到各界質疑。有專業人士認為,大量種植糧食的土地改為種植生物燃料作物,導致糧食減產,糧價上漲。目前,我國已經有64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處于0.8畝的警戒線以下。*規劃研究設計院、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明松認為,基于這種中國耕地資源和人口發展現狀,近50~100年,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是不現實,也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生物燃料未來發展所面對的zui大問題。
與巴西、美國相比,我國在生產技術上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生產1噸乙醇需要3.1噸的玉米,耗水8噸,能耗為0.6~0.8噸標煤,而美國1噸乙醇能耗僅為0.4噸標煤。我國生產燃料乙醇的成本約為5836元/噸,巴西僅為1881元/噸。生產技術不成熟導致成本加大,使生物燃料難以在能源市場上與其他替代能源競爭。
被譽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纖維素乙醇得到各國專家的更多認可。與主要以糧食為原料的*代生物燃料相比,纖維素乙醇的原材料主要是秸稈、木屑乃至城市垃圾等通常未被充分利用的材料。由于其擁有取材廉價及廣泛、環境友好性高等優點而備受青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計劃,大力發展纖維素乙醇。雖然纖維素乙醇優點很多,但生產成本成為決定其能否實現商業化生產的關鍵。
2007年6月,*召開關于可再生能源會議,強調“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糧食,不得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堅持發展非糧食燃料乙醇”。雖然我國現在和將來都不會鼓勵用玉米大規模發展燃料乙醇和工業酒精,但我國有6億多噸的農作物秸稈,應該展開規模化利用,還有北方的甜高粱及南方的木薯等非糧作物都在國家鼓勵利用之列。
在各項政策鼓勵下,非糧生物燃料項目得到各企業積極響應。2006年12月,中國石油與云南省簽署框架協議,開展以膏桐等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等方面的合作。2007年,由中國石油控股的天冠集團建成了國內*條年產3000噸纖維素乙醇生產線。2009年6月,*批準了中國石油南充6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項目。這個項目于2009年8月試車投產。
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始第三代生物燃料的研發和推廣,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革新,生物燃料存在的問題將一一得以解決,讓土地既長糧食又長能源的設想或許已不再遙遠。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