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中,特別在政治的叢林世界里,生物界的這一生存自保之道被弱小者借來作為抵御強大者的威懾武器。美國開國之初,面對實力懸殊的強敵英國,不是俯首稱臣、乞求和平,而是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誓死決心對英國的非分之想加以阻嚇。當時南方一些州的州旗上鑲有一幅圖案,畫的是一條昂首吐信、隨時準備攻擊的響尾蛇(尾部畫有13個響環以喻美國十三州),下面還有一行字“別踩我”(Don’tTreadonMe.)。如今時過境遷,美國在世界上已經沒有什么國家可害怕了,可是這一圖案卻成了流行的招貼畫,因為它表達了美國人普遍接受的一種社會價值觀。二百多年來,讓侵害者付出難以承受之代價這一信條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有效護身符,使美國成為遭受侵犯zui少的國家之一。
中國人向以中華文明中的圣賢之道自傲于世,但中國的先賢圣哲卻從未把這一生死存亡之道教會國人,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國運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傳統價值觀把“和”作為追求的zui高境界:“萬事和為貴”,而為了“和”,就必須遵循“溫良恭儉讓”的行為準則,不獨不能主動爭斗,即使被動地反抗侵害也在禁忌之列,而須代之以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的恕道。這種處世哲學和行為準則在大家都信奉同樣理念的文化圈內倒未必行不通,但當它一旦遭遇信奉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以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規范的近代社會,便立即顯出其軟弱無能的劣勢敗下陣來。中國人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屏棄軟弱無能的處世哲學—體現在外交上就是外交哲學。否則,如果繼續一味以“和道”、“恕道”同異族打交道,中華民族恐怕無法改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
讓侵害者承擔后果、付出代價的前提是清算罪行、追究責任。然而這正是“對日新思維”論者竭力反對的。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zui受欺負的民族,恐怕同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這樣的思想家、戰略家不無關系。中國人要改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必須改弦更張,揚棄傳統思維方式,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效法成功民族的榜樣。
這個榜樣不是別人,就是與中華民族同為二戰中受害zui烈者的猶太民族。日本對自己的戰爭罪行究竟要怎樣做才能讓中國人滿意?許多中國人都舉出德國作為真誠悔罪的例子。但多數中國人并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德國的真誠悔罪并非全出自自發,而主要是通過*猶太人全力以赴、不屈不撓的斗爭才爭來的。從二戰結束迄今,猶太人一刻都未曾停止過對納粹罪行的揭露、控訴、索賠以及對納粹罪犯的追緝。這一努力波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久、力度之大、成效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猶太人決心讓*都知道納粹犯下的種族滅絕罪行:知道得越詳細、越具體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為此,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有文化載體上,從小說詩歌到電影戲劇,從報章雜志到教科書,對納粹罪行的揭露控訴已經到了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地步,其效果則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任何為納粹翻案的企圖都會激起公憤。幾年前一個否認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holocaust)曾經發生的英國歷史學家應邀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演講,卻終因學生團體的強烈抗議和示威警戒而未能進入校園。伯克利是美國言論自由運動的發祥地,素以包容各種異端言論著稱,親納粹言論在言論自由圣地尚且成為禁忌,可見猶太人反納粹宣傳的威力之大。直到今天,二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猶太人還在不斷推出“辛德勒名單”這樣的電影而讓*繼續為猶太人流淚,他們還在把漏網逃亡的納粹罪犯捉拿歸案、交付審判,他們還在世界各國的法庭上控告德國政府或公司以獲得巨額賠款。他們從未厭倦過,也從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這事關猶太民族的生死存亡。
對比之下,中華民族在清算日本戰爭罪行方面的作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無所作為當使每一個中國人汗顏。中國在二戰中的傷亡人數約3,500萬,是猶太人被害人數約600萬的六倍,可是中國人對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和控訴卻不及猶太人努力的百分之一。中國從來沒有對日本在華戰爭罪行進行過系統、全面、*的調查,以致時至今日還有許多日軍暴行未被曝光,許多暴行雖有記載也不夠詳盡確鑿。更嚴重的是,中國人從未象猶太人對納粹那樣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將中國受害者的悲慘遭遇和日本獸行的殘暴有效地曝露于世人面前,以致世界上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相當一部分中國年輕一代,對此都不甚了了。隨著親身經歷那場災難的一代人逐漸逝去,人類歷*zui黑暗的一頁將在大白于天下之前就被湮沒、被淡忘了。在這種情況下,怎么還能指望日人認罪、服罪?因此,我呼吁一切曾經身受日本暴行殘害的中國人和他們的親屬后人,用你們力所能及的方式說出你們的痛苦絕望;我呼吁一切良知尚存的史學工作者、文學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用你們各自擅長的方式,再現那獸性吞噬人性的悲劇;我呼吁一切有民族認同感的教育工作者,告訴你的學生們為什么日本的認罪問題還沒解決、為什么歷史問題不能“擱置”;我還呼吁一切有正義感的法律工作者都以王選、蘇向祥為榜樣,不畏艱難地為受害同胞討回公道。三千五百萬中國人不能白死,我們決不能忘記,要讓*都知道!
有人會說,日本侵華罪行是個老傷疤了,何苦再去揭它?這個比方打得好。要知道,正是因為這個傷口從未得到有效清理,所以盡管老傷疤的表面可能已經結痂,但里面卻還在發炎化膿。這樣的傷口永遠無法真正愈合。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清創,也就是*清算日本的歷史罪行,迫使日本認罪服罪、道歉賠償。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清算而不是“新思維”所主張的綏靖退讓,才是真正從根本上維護中日關系大局,才是真正從長遠出發,著眼于未來的明智之舉。
可以肯定,那些貌似公允、假裝崇高的民族虛無主義者們決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來攻擊被他們冠以“狹隘”、“”、“非理性”的“民族主義”。事實上,中國人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來未能*清算日本的歷史罪行,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這些“理想主義”的“世界公民”們對中國人中本來就很微弱的民族主義的無情圍剿。現在該是為民族主義正名的時候了。其實說白了,民族主義無非兩層含義,一是民族認同,例如中國人自認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不是想當“一夜美國人”—或日本人;一是愛我同胞,而不是對內狠對外親。從民族主義的本義中是推不出那些強加于它的罪名的,如“排外”、“仇外”、“閉關自守”或“擴張侵略”等等。用民族主義的罪惡來抹黑民族主義是拙劣而又幼稚的偷換概念把戲:世界上有什么好事的前面加上“”二字能不變壞的呢?
http://www.gdmt1.com
保溫墊木、管道木托 。保冷管托
一、空調木托 DN20 DN25 DN32 DN40 DN50 DN65 DN80 DN100 DN125 DN150 DN200 DN250 DN300 DN350 DN400 DN450 DN500 DN550 DN600 ------------DN1000管道公稱標準 其空調木托板材厚度30*30mm 40*40mm 50*50mm 80*80mm 空調木托保溫層厚度均按常規標準生產制作,按照用戶要求及化工部標準訂做。 均可按照管子外徑,管子內徑,公稱直徑,管材無縫鋼管,有縫鋼管,焊接管, PVC管,塑料管的公稱直徑壁厚生產。產品適用于化工,樓房及消防管道的保溫,保冷,保溫隔熱管道的固定及焊接管道的鋪設架接作用,原材料主要為紅松木,硬雜木,楊柳木等,
二、管道木托 管道木托板材厚度及保溫層厚度: 30*30mm 40*40mm 50*50mm 60*60mm 80*80mm 100*100mm 150*150mm 200*200mm 250*250mm 300*300mm 管道公稱直徑:DN15 DN20 DN25 DN32 DN40 DN50 DN65 DN80 DN100 DN125 DN150 DN200 DN250 DN300 DN350 DN400至DN1000管子的訂做,均可訂做異型及非型號管道木托。
三、防腐空調木托 防腐空調木托的公稱直徑(壁厚):Φ27 Φ34 Φ43 Φ48 Φ57 Φ60 Φ76 Φ89 Φ108 Φ114 Φ133 Φ140 Φ159 Φ165 Φ219 Φ273 Φ325 Φ377 Φ426 Φ478 Φ530 Φ630 Φ720 至Φ1020管徑,其防腐空調木托的板材及保溫層厚度均為常規厚度:30*30mm 40*40mm 50*50mm 60*60mm 70*70mm 80*80mm 100*100mm厚度。防腐空調木托以防腐瀝青漆及防腐劑為主要防腐原料,沁泡烘干,本品適用于各大管道的固定安裝鋪設架接作用,便于安裝和反復拆裝,美觀實用。
四、保冷墊木 保冷墊木主要適用于化工能源管道的鋪設與架接,其原材料主要為紅松木,本產品均按國家石油和化學*實施發布的標準管架圖HG/T21629-1999,規格型號有60度,45度,120度,180度的保冷墊木,厚度20mm至300mm,一型 二型均可訂做生產
五保冷木塊 50*150mm 60*150mm 70*150mm 80*150mm 100*150mm 150*150mm Φ27 Φ34 Φ43 Φ48 Φ60 Φ76 Φ89-Φ1000管徑 原料紅松木 45度 60度 120度 180度的保冷木塊。
六、橡塑托碼 型號規格:DN20 DN25 DN32 DN40 DN50 DN65 DN80 DN100 DN150 DN200 DN250 DN300 DN350 DN400 DN500 Φ27*30*30mmΦ34*30*30mmΦ43*30mm-Φ400*30*30mm Φ27*40*40 mm-Φ530*40*40mm Φ27*50*50mm-Φ530*50*50mm
廊坊益群節能材料有限公司
;王春慧 :
傳 真:
手 機:159 3264 6050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