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服務部門,無論是發布數據,還是回應質疑,不僅要考慮到既有條件,也要設法與老百姓的感知對接,不僅要用數字說話,更要用責任心說話,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促進問題解決。 某地環保部門近日通過發放調查表,對重點企業、社區公眾、監測技術部門、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等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34.3%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的環境監測數據正確,50.1%認為比較正確,6.3%認為不太正確,7.2%沒有作出明確的判斷。
社會各界對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還是認可的。據東莞環保專家介紹近年來,卻屢屢出現公眾實際感受與監測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點:
1、點位的空間性。環境監測數據要通過具體的監測點位或斷面的監測來獲取。點位選擇必須符合技術規范,如國控水質斷面必須設置在主要水系的干流、年徑流量在5億立方米以上的重要一、二級支流上,而且必須避開直接的污染源。這導致監測點位基本設置在大江大河大湖上,難以做到區域的全覆蓋,特別是在離我們身邊zui近的河流上。
2、指標的有限性。現在監測指標還是一般的常規指標,如空氣環境質量主要監測PM10、SO2和NO2。新標準實施后,增加了O3、CO和PM2.5新3項。水環境質量監測中也沒有測到109項全指標。同時,對固體廢物、生態、生物等都沒有開展全面系統的監測,難以做到要素、指標的有效覆蓋,只能對重要監測指標進行監測監控。
3、時間的間隙性。雖然已經建設了大量的水質、空氣自動監測站,但大部分監測還是以手工、實驗室分析為主,不可能做到所謂的連續實時監測,存在一定的時間空隙。
4、影響的滯后性。從點位樣品采樣到監測數據、分析報告出爐,需要經過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因此實際樣品和zui后的數據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特別是突發性污染事故,有些數據稍縱即逝,有些數據與實際變化差異很大,可能不能確切地反映實際情況。
應在確保監測數據不受外部干預影響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點位資源,完善監測要素網絡,改進自動監測手段,強化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推行監測信息公開,讓公眾享有更多的環境知情權,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性。
搜索關鍵詞:東莞廢氣治理 東莞廢水治理 東莞噪音治理 東莞粉塵治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